用镜头记录创业故事
用文字镌刻创新轨迹
分享、讲述 、对话、洞察、感悟
先闻其“声” 再看世界
中国声谷·系列访谈
与企同行 伴企成长
带你触摸 科创脉搏
4月26日,在第三届中国(安徽)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交易会的现场,一个看似普通的灰色“箱子”,吸引了众多参观者的目光。据了解,这个“箱子”正是来自合肥国镜仪器科技有限公司的国内首台冷场扫描电镜,它的亮相,揭开了一段科技创新与产业突围的精彩故事。
在合肥这片聚焦“芯屏汽合”“急终生智”的创新沃土上,一家由中科大博士团队领衔的企业——合肥国镜仪器科技有限公司(以下简称“国镜仪器”),正以冷场扫描电镜(SEM)的技术突破,打破国际垄断,填补国内空白。
“锤头找钉子”到“零的突破” 科研匠心的产业化转身
国镜仪器总经理方小伟谈及创业初衷时表示,创业方向的选择就像是“拿着锤子找钉子”的过程,之所以选择高端冷场扫描电镜作为首个攻关方向,是“技术储备”与“时代机遇”的双向奔赴。
团队掌握的冷场发射、传输及探测全栈技术,恰好对准了国内高端冷场电镜被海外品牌垄断的“卡脖子”痛点,而合肥的政策东风与产业链配套,更让技术转化“恰逢其时”。
2023年底,公司落户中国声谷片区,短短一年间便完成了从实验室技术到应用产品的跨越。2024年10月,团队迎来里程碑时刻——全球首台冷场台式电镜DCF-100正式发布,实现了国内冷场电镜“零的突破”,填补了该领域国产高端仪器装备的空白。
回忆起调试时首次看到电子束在荧光屏上打出的“小光斑”,方小伟笑称:“那米粒般大小的小光斑,是我们创业的小火苗,也是国镜创业的起点,相信多年后我依旧会记得当时的场景。”
全栈技术突围 定义国产冷场电镜新标杆
作为国内冷场扫描电镜领域的“破局者”,国镜仪器的核心竞争力在于“点面结合”的技术优势。
“点”上的突破重点体现在国镜独特的冷场技术,相较传统“削铅笔式”的减材精密加工,国镜采用微纳增材生长“自动笔芯”的方式,实现了在工程可达环境下的高性能,最佳分辨率可达1纳米,对不导电及电荷敏感样品的表征效果显著优于同类产品。团队的“面”在于拥有包括“发射-传输-探测”在内的全栈技术组合,以及蒙特卡洛算法仿真与材料底层研究相结合的长期积累。
国镜仪器首款产品DCF-100不仅具备小型化、低环境依赖的特点,更将操作门槛大幅降低,现已广泛应用于高校科研、新能源材料检测、半导体器件分析等领域,为纳米级表面形貌表征提供了“中国精度”解决方案。
场景赋能与生态协同 全方位助力“从0到1”的跨越
作为中国声谷重点引入的“硬科技”项目,国镜仪器的快速成长离不开园区的全链条支持。
“从成立之初,中国声谷就在场地、配套、政策、股权各方面给予了我们许多帮助。”方小伟介绍道。从300平米初创场地到1000平米实验室,声谷协助搭建了符合电镜研发需求的中试环境,配套人才公寓解决团队后顾之忧。通过合肥产投集团种子基金、青创贷等多元金融支持,国镜顺利完成首轮融资,加速技术产业化。
国镜仪器在中国声谷园区留下的成长轨迹,映射出合肥市创新赋能的深层逻辑:不是简单的政策叠加,而是通过“场景开放-金融支持-生态协同”的精密耦合,让技术突破找到产业落脚点;不是粗机械的资源堆砌,而是构建“高校预研-企业转化-市场反哺”的完整闭环,让技术的每次进步都产生商业价值。
从“国产替代”到“全球对标” 锚定高端仪器新蓝海
面对近年来新能源、新材料等领域对高精度检测的爆发式需求,国镜仪器制定了“顶天”“立地”的双轮战略。
聚焦以冷场为核心的全技术栈发展,更大束流的冷场电子束、更高灵敏度的探测特性、更强的算法相结合,围绕应用场景需求进一步提升表面形貌分析、元素分析和结构分析性能,致力于匹配大多数市场样品需求,并在特定领域实现世界级的应用标杆案例。
谈及行业发展趋势,方小伟指出,随着AI与自动化技术深度融合,电镜正快速迈向智能化,而国镜仪器已展开AI算法集成的布局,下一代的产品将实现取样、拍摄、分析的全流程自动化和远程操控。
“作为国内高端仪器装备领域的破局者,国镜将坚持自主创新,用电子束感知世界。”国镜仪器正以孜孜不倦的科研匠心,书写国产高端仪器的突围之路。而声谷的创新生态,恰似一方“棱镜”,让每个科技“小火苗”都能折射出产业升级的璀璨光芒。当“中国精度”遇见“合肥速度、声谷温度”,国产仪器的未来已然清晰可见。